問:淨宗以專心念佛為往生成佛之道門,禪宗則以難言絕語,專求向上一著,呵佛罵祖,若念一句佛,漱口三日等事,此則都與淨宗念佛之旨乖違,但誰為究竟之正門?請乞一示!(方明)
答:禪家呵佛罵祖,是為逗機不得已時偶然之事,並非以此為專門,切勿誤會!禪淨兩家之法,皆是大乘了義,不過起手方法少似不同,淨家有相易入,禪家離相難尋,至其歸元並無二致。
問:追頂念佛據說治妄想之最佳方法,有位朋友問我說:「我的妄想熾盛,你說追頂念佛可治,那麼追頂念佛怎樣念呢」!未知若何念法?及何經有說及?祈示之!(呂順運)
答:「追」作追逐不捨講,「頂」作頂接不斷講,即前句之末字方去,急追一句接住,如鑽木取火,不使少停。又如奏樂,必字字逐拍,不使走漏。此法經中未言,乃係古大德經驗之法。
問:據說命終後八小時方可移動,設若精通念佛之輩,命終後即隨佛往生,何必再等八小時,方可移動,其理若何?(呂順運)
答:眾生命根係第八識,投胎先來,死時後去,餘識捨時,即現死相,然實非真死。今醫學界已有證明,在現死相之八小時內,誰能知其第八識何時始去,此為策萬全起見而取此法。(飭終津梁一書內詳)
問:為何學佛人(在家出家)每逢相遇,皆揖手云:「阿彌陀佛」,這是不是把阿彌陀佛當世俗問候之用?或有其他用意,祈示之!(呂順運)
答: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語最為吉祥,相逢稱誦,祝福之意,且使對方一歷耳根,八識田中得到佛種。
問:無見頂相與肉髻,是一是二?(大寬)
答:觀佛經三日,佛頂肉髻,生萬億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諸天世人十地菩薩亦不能見。據此,無見頂相,是指頂光也。
問:坐念佛號,有跏趺,吉祥,降魔各坐法,弟子以年齡稍大,全趺半趺皆不可能,擬採用吉祥二坐法,不知二者以何者為善?及其坐法各如何?請詳示!(大寬)
答:跏趺有單結,雙結之別,不論雙單,左加右上為降魔,右加左上稱吉祥。坐時兩手掌向上仰,如降魔坐,左手即加右手上;吉祥坐右手即加左手上。兩大指尖接抵,此名定印,安於臍下。頭脊正直,鼻與臍取一直線,各種坐法,任意自擇,久坐麻木,亦可換腿。
問:觀經觀世音菩薩,項有圓光,中有化佛菩薩,無量諸天,舉身光明,五道眾生,皆於中現,既度五道眾生到極樂去,因何留一道不攝,豈不有背慈悲平等乎?(雙木)
答:天人畜鬼四道皆有修羅,言五指即含修羅在內,各經中亦多有語五道者,若為易於明瞭,則又言六道耳。經文並非故留一道不攝。
問:淨土按台宗教義,分為四土,末法眾生帶業往生者,生於何土?(雙木)
答:四土往生,但論行持之功夫而分其證得,並不限於何期行者,證何等土也。
問:當失眠苦不入寢的時候,想起來坐一會,但不知佛教打坐之要領?(鄭敦)
答:失眠之人,最宜右脅而臥(即側身右方在下),兩足疊齊,右手托腮,左手搭胯,瞑目調息,放下萬緣。心中默轉「阿彌陀佛」四字,再用耳聽(心轉自有聲相),能入眠固佳,縱不入眠,念歸於一,亦得息養。若要打坐,亦是萬緣放下,默轉佛號。其坐法參上頁答大寬居士之問便知。
問:月刊上常看到蓮邦國,而是否以佛化國家聯邦之稱?(鄭敦)
答:阿彌陀佛願力之極樂世界,蓮花最為微妙特殊,故稱極樂世界為蓮邦。由今中國以梅花為國花,日本以櫻花為國花,稱梅稱櫻,便可代其國名耳。
問:念阿彌陀佛經之聲音宜拖長好還是短促好?每日至少宜念若干?(鄭敦)
答:拖長及短促,皆不相宜。當如小溪流水,不急不緩,念多念少須酌自己時間。但既念阿彌陀經,誦畢宜持彌陀聖號幾百聲乃至數千聲,閱前贈學佛淺說,及歧路指歸,自明大義。
問:淨宗以九品蓮花為父母,他宗托何物為父母呢?(陸天養)
答:淨宗是橫超三界,帶業之識往彼極樂,托蓮化育而生。待悟無生,直證佛果,則無所謂生矣,是往生與成佛為二層階級。他宗是豎出三界,斷盡諸惑,見性成佛,即性是佛,安用依託。
問:阿彌陀經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為何因要供養他方佛呢?(陸天養)
答:供佛積功德,聞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圓,安能成佛?不積不增,豈能圓滿?釋迦世尊,亦曾於過去世供無量諸佛,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故皆圓成種智。往生之人,在未證補處之前,必須上求下化,覺行雙圓,方得證補處耳。
問:專一持佛的聖號與持往生咒的成就功德有何差別?(鄧慧心)
答:並無差別。但事忙人,持咒不如持名方便;臨終時持咒不及持名容易耳。
問:臨命終時,能得正念,卻是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自己心佛來接引呢?(慧貴)
答: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來接引,經訓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彌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說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誤會。今舉一例:如我與父母遠離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寫信拍電,催來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願而來,便可說我心中父母來也,其理如是。
問:念佛人積欠債務,到命終時,不幸還不清楚,能帶業往生嗎?或是再輪迴還他欠債呢?(慧貴)
答:真實無力償還者,是無貪吝惡業,或不妨礙。若一面念佛求生,以西方作逃藪;一面貪吝世財,起賴債之心。念佛既不為上求下化,因已不淨,再加貪吝之心,此兩粒種子起現行時,試問結什麼果?不過問中云「不幸」兩字,自是屬於真實無力一類。
問:有一夜晚課後,對菩薩祈求世間法之事,當夜隨時得夢老師,對我說祈壽命,這壽命是當生之壽耶?抑是求生西方之壽耶?(慧貴)
答:夢多幻妄,本不足憑。因世法求菩薩,而夢他人,或是菩薩化現,亦未可知。告君祈壽,當是教祈無量壽命之常樂我淨。似不能教祈濁世不究竟之短短壽命也。
問:彌陀經「晝夜六時」,西方既無晝夜,哪有六時?(慧貴)
答:雨花一次謂之一時,蓮合謂夜,蓮開謂晝,彼之晝夜時分,佛順此方說耳。
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佛位平等,如何又有等級?(慧貴)
答:此存指度生願力而言,佛在實智上平等,在權智上少有不同耳。
問:淨土宗帶業往生之說,似與因果之理不相符合,造惡之人,只要念佛,便不受罪報,反生極樂,此話果然,誰肯自己刻苦去作善事?(遊玉耀)
答:一切善惡念頭善惡造作,總名曰業。當起造時,即是一粒種子(習氣異名)印落八識田中,異日遇有增上緣,發生作用,能牽八識,六道投胎。通途法門修行,專為消滅此類種子,名曰斷惑。至斷淨盡,便是涅槃。念佛法門,是止息善惡念頭及造作,單提一句佛號,印入識田,舊日種子,不遇增上緣,無由而起作用。佛號種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積愈厚,時時有增上緣,能得先起作用,報盡生西,惟舊種依然存在,故曰帶業。生西後,舊種仍須求斷,方證補處,是與通途之法,始異而終同也。若謂只管造惡,而以佛號作護符,則誤會矣。
問:一生造惡,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則不妨只管造惡,待到臨終,專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遊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時著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時尚不喜聞佛名,何況四大分離萬苦交煎之際,而能念佛乎?觀經下品下生,固云臨終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萬緣,徹底專精之謂。俗子待到臨終,皆是多所依戀,決難念佛,安能還發至心。此時能發至心者,定屬夙根深厚之人,不容藉口僥倖。
問:念佛之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時,為何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是有甚麼關係嗎?(慧霖)
答:先念緩,後念急,急時四字易念耳。
問:聽老師在說法之時,講阿彌陀佛四字,就包含三藏十二部經,又是經王和咒王,那麼還是有阿彌陀佛這人沒有?或是僅僅的一個經王咒王的代名呢?(慧霖)
答:此須分二段答覆:一、「阿」字為一切梵字發音之初,無「阿」字即無一切經;又為八萬四千陀羅尼之心,無「阿」字即無八萬四千陀羅尼。僅此一字,亦可曰經王咒王。是顯密二教均不能離此一字。若講四字勝義,顯教各大經中處處指歸,人多曉了,不必覆贅。茲就密教言,「阿」字總表佛部,具理智不二義。「彌」字總表蓮花部,具生法二空義。「陀」字總表金剛部,具堅固不壞義。所說包括三藏十二部誰曰不宜?二、上係解釋四字勝義,何可疑無其人,淨土三經,所說甚詳,彌陀乃為極樂導師,不過此尊導師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議功德耳。
問:弟子自學佛到如今,為什麼沒有聽說過阿彌陀佛的聖誕?(慧霖)
答:阿彌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彌陀經曰:「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再說到法藏生時,無量壽經曰:「過去無量不思議無央數劫……有大國王名世饒王……棄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如此久遠,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舊曆十一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相傳是日為永明大師誕辰,借來紀念彌陀。
問: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與閑時少研佛理,將盡能力救脫眾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慧性)
答:發菩提心是淨業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廣學法門,救脫眾生是下度眾生,此三者均是菩提心。應並尊重,不可軒輊。
問:定課念佛時妄想心繼續顯出,心不想佛,耳不聽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聲(約念一千多聲),知念多聲始可斷妄,但無時間,如此者,只可種善緣,亦能生西否?現事多亂心甚重,暫停待將事少,才開始定念好嗎?(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況日課千聲。凡夫家居,安能無事,若待事少再念,則永無能念之時矣。要在自己觀機利用時間,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課但能早起半點鐘,即能照作,散課隨時隨地,皆可執行,不管心亂不亂,總是一直念去好。
問:又普門品中:「若有女子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薩是度眾往西,豈有度眾生出生娑婆世界乎?(陸天養)
答:生西必聞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眾生,但修人天福報,不發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薩即以此類眾生,而與求男求女之人;實以此眾,佛緣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時之權智,滿求者之心願,並非度眾出生娑婆也。
問:佛有三身:一、釋迦佛,二、大日如來佛,三、彌陀佛,實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體也。大日者,釋迦之法身;釋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為:釋迦教,大日教,彌陀教三教。為彌陀者之身,究為何身?釋迦教大日教所為何解?(管新盤)
答:此密家之說,釋迦教即顯宗,大日教即密宗,彌陀教即顯密雙融之淨土宗。既云大日為法身,釋迦為化身,彌陀自是報身矣。
問:淨土宗,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脫,我等愚夫愚婦,因時間及事務關係,未能讀誦兩種壽經,專念小彌陀經及念佛,臨命終時,倘一心不亂,是否違犯未誦壽經?可否往生淨土?(管新盤)
答:淨土三經,各有其用。無量壽經主廣修六度萬行,觀無量壽經主心作觀想,阿彌陀經主一心持名。研教時不妨廣學,修法時貴在專一,果能依彌陀經持名有恒,決定往生,況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穩矣。
問:一般居士,現為國家服務,對於佛示,求解脫法門,因俗務瑣事羈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後誦彌陀經外,始終未能奉行佛示法門,可否往生淨土?有否違犯居士戒?(管新盤)
答:日誦彌陀經及念佛,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問長安?至云居士戒,乃另為一事,須依他正受,今雖未受,凡屬佛子,殺、盜、邪淫、妄語、飲酒,亦須發心自戒耳。
問:念佛人因疑未斷盡,信不堅固,往生邊城,若然往生邊城,是不是有佛接引?抑或自己往生乎?(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過蓮花不及開耳。
問:古德常有淨業功成,平時或臨命終時,每有見彌陀,見觀音、勢至或諸菩薩,吾人所以能認識不常見之客其名是誰,必有人介紹,才能認識。若佛及菩薩,突而其來,並無人介紹,亦無自我介紹,何以能認識乎?能保不差誤乎?(智梁)
答:三聖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屆時當如念而現,不過更加莊嚴。再舉一喻,夢中所見之人,並無介紹,有時亦知其名字,理與此同。
問:自友啟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學佛念佛之時,心猿意馬侵擾菩提果園,是否障深業重?(黃重富)
答:障深業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亂,是功夫尚淺,應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時字字清楚,自聽字字清楚,再從一至十(一氣三句再三句後四句)記數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問:東土難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而我東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聞,明師未遇,有志入釋門修真,遠離六道輪迴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務纏身,是否無衲福之緣?(黃榮富)
答:東土二字錯記,乃是「中國難生」,中國指一國之中心,別於邊地。淨土法門,有師固佳,無師亦能看書自修,而成功不限於出家也,但肯發心,無須擇境。
問:夜眠之時妄想頓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軍隨時隨地進攻靈山之境,倉猝之時,持佛擋退,息而復來,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黃榮富)
答:此仍功淺現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無力。眠時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無),不管有魔無魔,只是醒時便持。
問:阿彌陀經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極樂世界為出離三界之聖域,豈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飲食之欲乎?請釋其疑!(葉普開)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無食欲,安有佛陀還存食欲之理。極樂世界之飲食,一為帶業往生未斷習氣之眾生而現,然亦是意食。二為六塵說法,以使此土眾生起極欣極厭之心。
問:或疑金剛經無相,淨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林夢丁)
答:僅入手修法不同,但淨土之寂光,亦是無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處?
問:魔術(如走陰之類)敢觀地獄相,云何不敢觀極樂世界相?(呂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為天堂,低者為地獄,高者自知無分能去,只好說些地獄鬼話,欺騙愚人。至不觀極樂世界者,彼於佛經毫不瞭解,又安足以語取道。
問:觀經中觀世音菩薩放六道光明,救六道眾生之苦厄,那麼三惡道之眾生,到底菩薩救他們往什麼地方去?(呂慧良)
答:要須視其業力及夙根深淺而定,惡業淺夙根厚者,亦可頓出輪迴,反之則次第漸超耳。
問: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是否即能現佛,如不能一心不亂,恐不能往生吧?(白潔卿)
答:不問現佛與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縱得不到一心,只要臨終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問:持名念佛外,必須想佛威德相好,種種光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次第觀想,觀成就時能往生西方,如觀不成或單觀相好光明,極樂世界八功德水,或諸寶行樹或諸鳥之音,是否一樣能觀成功?這樣觀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白潔卿)
答:持名與觀想,原是兩事。古人曾主兼修,後來漸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觀想也。至云單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為第十三雜想觀之法,理事不違,安能不生。
問:龍舒淨土文中,云持是咒「滿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此是與念佛入定一樣道理否?(許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證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義耳。
問:彌陀經中「今現在說法」一句,是否隨時隨地念念至寧靜地步,觀想經中妙境,就是聞法?(張廷榮)
答:小彌陀經未教作觀,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過云今日之時,彌陀亦正在極樂說法也。
問: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則學人亦粗知其義,今加「大」字,其義為何?(陳如德)
答:此有三義。一者佛之法身遍滿法界,我之心願亦隨之遍滿法界。如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云「歸命盡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云:皈依阿彌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諸佛。三者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量壽經及觀經皆云:彌陀光中化佛無數,我今皆皈依之。備斯三義,是故云大。
問:嘗閱淨土古德語錄中云:「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之境界」。而觀經中品上生章中,有說苦空無我四諦等法,又往生者,復有證聲聞小果者,其義云何?(陳如德)
答:曇鸞大師註優婆提捨願生偈云:「聲聞以實際為證(三德中只樂涅槃)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彌陀)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又云:「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據此,是未生在因地時本修小乘,生後不執著實際,終能回小向大,故云極樂是大乘根界。請細體觀經,上三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後證果皆為大乘,中三品因地修聞小法,生後故先證小乘,下三品生前雖未修行,但臨命終時,所遇知識,為說大乘,故生後上生者得入初地,餘二發心,俱是大乘。知乎此義,是因是果,理方無礙,知乎前義,極樂畢竟是大乘界。
問:彌陀經中云「出廣長舌相」,為是表法,為是實有其舌,遍覆大千?(陳如德)
答:此有二義:一者佛身充滿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處,即等舌相覆到之處。
問:觀經下品下生章中云:「蓮花經十二大劫乃開」,此「劫」為是數西方之日數,為是娑婆之劫數?(陳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數。經云「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無生一段云:「七日者,恐指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據此,故知是指娑婆。
問:老師在佛七內開示中囑:專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亂,也有功德及好處。我們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執著功德?(王鎮芬)
答:七中所說之功德,是說雖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較不結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語。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滿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三之月,然較初一二之月,則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謂世間之有漏福報功德。
問:聽經時曾記得說過佛在心內,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處就會看到嗎?(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這佛總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濁時,則月不現,月雖不現,非月不照。
問:念佛果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慧霖)
答:這卻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境界,縱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問:有念佛者因生產病死,可往生否?(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當然往生。細揣來問,或係懷疑產婦身體不淨,佛嫌污穢,而不來接;實則人不生產,亦屬不淨,試看九竅流出者為何物?即能明其不淨矣。不過產婦之不淨表現,特別明顯罷了。感佛來接,純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現,若單論人身,原是三十六種肮髒物體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淨,至於平素敬佛,沐浴塗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潔誠,而體中之膿血尿糞,何嘗洗去。
問:晉唐高僧,取經來到中國,以後的眾生,都有經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不知怎樣成佛往生的?(普慧)
答:既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有十方三世一切法。
問:若三寶弟子,沒工夫聽經,只在家作功課,吃長素,守五戒,能往生否?(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緣能守五戒,決定往生。
問:佛徒發願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脫眾生,是否為自私,是否有違釋遵慈悲宗旨?(管新盤)
答:如此小心人,並無菩提心,當然有違釋尊慈旨,縱能精進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問:吾師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臨終時,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勢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呂順運)
答:如正念不亂,無礙往生。但遇此環境而能不亂者,非有真實功夫,不能作到。
問:如平時有暇學習歌贊固然很好,但若無暇,猶以念佛不學歌贊,此亦可否?(呂順運)
答:歌贊乃是禮儀之一種,念佛乃是修道之主體,不學歌贊,並無不可。
問: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彌陀佛?各何因緣望釋是祈!(呂順運)
答:既云同名同號,當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時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彌陀,即云彌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隨感應現。極樂之彌陀,雖云別是一尊,若準法界身講說,與多教之同名同號者,說是一非異,也未嘗不可,極樂彌陀之因緣,詳載無量壽經,文繁不能備述。
問:「唯心淨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獄,能做天堂,因之淨土亦不出心外否?「自性彌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呂順運)
答:如是如是。
問: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過教育,性更魯鈍,欲入涅槃,有何方便之法?(王慧錦)
答: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一句彌陀,只要深信切願,念念不離,往生西方,即等涅槃。此是最捷便穩當之法也。
問:往生西方,身體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質?(慧霖)
答:經中浴八功德水,以衣盛眾妙花,足托蓮花,飛乘樓閣,豈非皆是形色。摸之當然有形,如夢中之身,雖屬意想而生,行動觸摸,尚似有質,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問:念彌陀是借彌陀願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佚名)
答:按無量壽經,彌陀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選二百十億佛剎莊嚴之相,修習五劫,方造成極樂淨土,更發四八大願,專接念佛眾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記印可。請問居士之土何在?往生何處?如云希望亦生極樂,而既念己名,是與彌陀願力無涉,何有感應?此等於撒豆種,希求生瓜也。
問:念佛有疑之人,往生邊地五百年可以見佛,若即悟者可以隨時見佛否?(林慧蘭)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長之時耳。如云人生百年,其實一歲二歲,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處邊地者,若果有悟,隨時花開見佛,不待五百之數。
問:生在邊地蓮花胎生,胎生與人類同樣否?(林慧蘭)
答:胎為不自由之譬喻,其實亦是蓮花化生耳。
問:佛家眾生平等,極樂世界有分階級各修道果之差別,豈不是不平等嗎?(林慧蘭)
答:眾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時及究竟果位時,無不平等,但修證過程中,以遇緣及勤惰而有種種不同,故有頓漸取果等級之不齊,若加精進,皆能到一生補處,何有差別?
問:阿彌陀佛法門(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在內)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麼?(周慧德)
答:凡普拔眾生之苦,普與眾生之樂,便是大慈大悲。三藏經典無不句句說此。這可以說大慈大悲,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三藏十二部是經之體,大慈大悲是經之用。
問: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此點之意未知何在?(林夢丁)
答:阿彌陀經中分明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據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六祖豈有不知?此為防範禪家學人,不求自心,及不能專修之方便語言耳,修淨學人不可誤會!
問:佛家的修行,單念佛未免過於消極,若全世界統統念佛,即無有種種事業的發達是不是?(張慶祝)
答:念佛是修參心性,屬於學;發達事業,是莊嚴剎土,利益群生,屬於行。念佛譬如儒家之可格致正誠,發達事業如修齊治平。有學方能起行,心端方能利眾。極樂淨土,為法藏比丘精勤求索,恭慎修習,滿足五劫之所成就,種種莊嚴,超過一切佛剎,專為利益眾生,念佛即是學佛,果佛徒都照法藏比丘榜樣去作,行為是不是消極?事業是不是發達?
問: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輔助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有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人將來往生如何?(達文)
答:如發願求生西方,念觀音聖號,亦有往生可能,但不甚如法,因淨土三經中都教持彌陀聖號也。不求生西,而有別願念觀音聖號者,當不往生,以無其願也。
問:無始的無明,即無終的無明,念佛生西,能永脫輪迴,是無明的終止,這豈不是有終嗎?(李鋡榮)
答:無明只可言無始,不能云無終,諸惑俱斷即是無明終時,但生西者,有斷盡者,有未斷盡者,所云帶業往生,即是未斷之類,故生西可說脫出輪迴,不可說無明終止。
問:佛無罣礙可是阿彌陀佛發願度眾生,念彼佛者,接引往生,這不是有罣礙嗎?(李鋡榮)
答:未斷二惑,發大悲心救度眾生,名曰愛見大悲,此是執著人我相而起,尚屬虛妄不淨。佛智如大圓鏡,雖森羅萬象來即應現,實則空無所著,安有罣礙。
問:念佛人每日精進,實行,萬一有障礙,死後是邊地往生,到了邊地,心知念佛,五百年後就可見佛,聞法成就,假若心不知念佛五百年後到哪裏去?(鍾智)
答:往生邊地,是未能深信有疑之人;但雖生邊地,已無娑婆之種種惡緣,智慧自比世人高出百倍,焉有不知念佛之理。
問:造善惡業,得決定果,果如不能轉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經為他超度,能轉業往生呢?(姚慧芳)
答:業因如堅冰,佛號經聲如炎日,冰遇日射,總要融解幾分,惡因由經佛功德之力,可以減其成分,故應結重果者,得以減輕,若說生前自己不修,死後憑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問:往生西方決定蓮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蓮花化生?(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間乃釋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類推。
問:地藏菩薩度眾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處?(智梁)
答:此隨眾生之願,不限西方。
問: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三昧功成,定中見佛,又見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隨在彌陀之側。然而生西眾生,應彌陀願力,蓮花化生,形貌無差別,因何能識別其生前人相乎?(江印水)
答:所見之相,係由心中舊影變現,所來之相,亦為對方心念應化,如往朝普陀,所見觀音,原無一定之相也。
問:娑婆世界,有國境及十法界,極樂亦如此否?(呂正涼)
答:極樂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彌陀宣教,並無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聖並無六凡。雖有人天之名,為順餘方故。
問:蕅益大師云:得生西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觀圓瑛法師之勸修念佛法門內記載八哥念佛臨終生西,飛禽雖能言念佛恐不能發願,若無願力,亦得往生西方嗎?(林夢丁)
答:此鳥定已發願,按此事曾謂八哥學僧念佛,主人甚喜,送與僧寺。後僧常對開示有念及無念二種念佛之法,鳥似領悟。據此當可推斷,僧既常對開示無念最高法門,豈有不教通常發願之法。鳥似領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見佛僧,耳聽唄韻,有羨慕三寶之心,羡慕即是願也。
問:一般愚夫愚婦,但能念佛,並無願力,此等之人,臨終得生西否?(林夢丁)
答:並無求生西方之心,只恐僅得福報耳。
問:淨土法門,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經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這樣,豈不變成「各掃自己門前雪」,而將來勢必無人繼續弘揚佛法了,不是連淨土法門也無人知道了嗎?(維寶)
答:無量壽經(不限魏譯)謂:往生正因,發菩提心(即四宏誓願),持諸禁戒,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作十善業,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等。觀經主張,慈心不殺,具足眾戒,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等。彌陀經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以上三經,乃淨宗根本典籍,並未教人不研經典,各掃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義,即求生蓮邦,原為速證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實非自求享受。不過眾生根器互異,有不能研經度生之輩,也能持名得到自了。淨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類而已。
問:我們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這樣容易,佛陀何須說以外許多法門呢?(智榮)
答:飲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鹹淡,必須具備。因一味不能合眾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眾機也。
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當是願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彌陀授記之佛,為什麼願力比彌陀反小?(李鋡榮)
答:彌陀第一,亦不僅限願力一種,至於願力大小,更不能受師生之限制,青出於藍,冰生於水,弟子勝師,本是常事。
問:禪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證果位者,他到何處去呢?(李鋡榮)
答:證極果者,無所來去,但未到此位,則隨其所證,而有其處。或七反人天,或一來不還。證無生者,則十方世界,任運而往。
問:他種法門,功夫不成,不能證果,亦能帶業往生否?(李鋡榮)
答:帶業往生,乃淨土宗之帶有惑業,而仗佛力往生極樂之獨具名辭,他宗只取斷惑證真,不能襲用。倘問能生極樂與否,則毫無是因,安有是果。
問:我們對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為什麼經上偏說此是難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對於深奧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後信,淨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薩尚不解所以,故說難信。諸位聽經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問:平時念佛,已得三昧,臨終忽遇十種惡緣,不能念佛的,當作不能往生論;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報又怎樣?(智海)
答:果得三昧,雖遇惡緣,不及念佛,但其心識終不顛倒,未必不能往生,縱然不得往生亦當生人天,福報深厚。
問: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都是等覺,十方世界,本來可以任運往生。為什麼都願往生極樂?(賴棟梁)
答:為體世尊法演淨土徹底悲心,特示楷範,藉勸讚故。
問:彌勒菩薩,亦是彌陀法會中世尊的親教弟子,為什麼不往極樂,而居兜率呢?(賴棟梁)
答:受世尊之囑,繼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濁穢土眾生故。
問:十方菩薩,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嗎?(賴棟梁)
答:倘能自力斷盡諸惑,亦可漸圓佛果。
問:念佛須萬緣放下,未知心中之願,可以放下不?(賴棟梁)
答:念佛萬緣放下,是摒除一切,專注一境,念佛如法者,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猶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茲欲將願放下,等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單提念佛,不取信願,便同禪家照顧話頭,已非淨家通法矣。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恒,至臨終自身朦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朧即是昏沈,臨終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預防昏沈!仍是助念穩當,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決條件。
問:揚聲念佛與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沒有差別?(智海)
答:揚聲除昏沈,且能使他聞到佛名。默念易入定,於環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機擇用,不必拘泥。
問:經云: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功德,勝過其他菩薩名號萬倍。如是我們朝夕功德,亦需要稱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淨土,今如發願稱念地藏菩薩聖號,宜在課外別誦。緣修持一種法門,皆須依法而行,不當任意夾雜也。
問:無量壽經內法藏比丘,聞世自在王佛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當時法藏比丘,雖行菩薩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長壽?(廖一辛)
答:一念能橫徹八方,豎窮三際。上句易解,下句難明。經云:「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基此經文,說法雖云千億歲,只不過念頃耳。法藏比丘當時承佛定力所攝,亦能念頃住千億歲。茲舉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記,黃梁尚未煮熟,而盧生一夢,竟完成富貴功名子子孫孫,數十年之事業;再如演電影,亦能將數個月之事,在兩個鐘頭以內演完,均可類推。
問:無量壽經,法藏比丘聽法千億歲,成就莊嚴佛土。滿足五劫,自與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稱比丘?(江印水)
答:此經前段多述彌陀過去因地,故經文曰比丘。後段述到果地,則不如是稱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問: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若無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盡人而知。何須有此贅言,內中含有他義否?(江印水)
答:此處「少」字,不作無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義云:往生因緣,固賴於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許善福,藉圖徼幸也。
問: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獄道同此否?(簡國垣)
答:吾輩現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雖有而體實空故。相乃眾緣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眾緣而有三受,極樂證分四土,而實報莊嚴之人物,亦可云體空相有。地獄同此。
問:誦經念佛行善,確信有無量功德,可能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簡國垣)
答:災厄是苦報,先必有其業因;消解略分滅盡轉輕制伏三種。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是謂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何有於罪,此屬第一種。金剛云「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屬第二種。誦經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識田種子不起現行;如法華經普門品之稱聖號臨時免難,觀經之十念往生,均屬第三種。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至舍利弗尊者處,自稱夙業甚重。觀此知尊者所遭,是屬於第二種之轉輕,惟尊者果已圓滿,徹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問:念佛可以往生,若心還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張慶祝)
答:三毒即是惑業,淨土法門,原能帶業往生,以惑雖未斷,時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現行(不可引以石壓草語誤會),而令念佛之種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斷之惑,不可加增上緣助起現行,若起現行,便為往生障礙。
問:有人說:假使我們統統往生西方,這娑婆世界,豈不是要沒有人了嗎?(一讀者)
答:無量世界眾生的神識,由業力牽引,互相來往,此去彼來,何能無人,縱使無人,亦無甚可惜之處。譬如監獄裏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躊躇不去,反自憂曰:我輩若全赦出,豈不空了監獄?
問:有一位大學生,他說如果你先證實確有極樂世界在西方,那麼我才信佛。請教應怎麼答覆他?(廖先生)
答:證實問題,有種種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為最邏輯。一、是「現量」,如眼見色,耳聞聲,此是現前之證實;有時走不通,即須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牆起煙,證知下邊有火;此法有時也走不通,只得採用第三法「聖教量」,此是根據聖人之言作證,因聖言均是體驗事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決不騙人。極樂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現量之證。其次見人終時種種瑞相,即為比量之證。佛戒制人妄語,自己豈肯欺人,極樂世界多經所載,自是聖教量之證。再舉一例: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繞日一周為一年,此是科學家所共認。但是用現量之法,即證不出來。我曾坐在飛機上向下看,並不見地轉動,此種地轉之說,不過科學家之比量證知而已,至餘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學,相信科學量(亦可謂科學家之聖教量)。再說既然相信無量星球是無量世界,其中說有一個極樂世界,似亦無有什麼可怪處。
問:有人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們的佛教,但貴刊偏偏要弘揚念佛。這使我們初信的人,要發生懷疑了。請問念佛法門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實益?(王介一)
答: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譭謗。但此法門,為釋迦與六萬恒沙諸佛所共宣,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所弘揚,慧遠、善導、蓮池、印光諸祖所傳承,晉之劉遺民、雷次宗,唐之白樂天,宋之文彥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諸大名儒所遵修,若說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麼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揚念佛,也就是代表這些人說話。若這些人不足掛齒,本刊就不必說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麼益處,豈能片言道盡。
問:一、有情是可以說法,但不知無情可能說法否?二、若無情能說法不知有情可能聽否?三、若無情不能說法,因何極樂世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妙音使聞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說法不限於口,極樂六塵演法是也(無情說法),解法不限於聽,緣覺見飛花落葉,而能證道是也。
問:永明壽禪師,以有禪有淨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倫居士亦主禪淨雙修,譬為寄保險信,至穩至妥,但亦有人認為禪與淨雖可雙修,而不可齊備,蓋恐一手畫圓,一手畫方,兩俱不成,究竟禪淨雙修之程式應如何?(鍾鈞梁)
答:古德說法,各有其機。永明四偈,專為弘淨,實不在禪,不過借禪作一映襯,特顯淨之穩當而已!一偈是說禪而有淨,則千妥百當;二偈是說能自力獨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筆,以加強第三偈之主張,而堅其修淨信心也。若將一偈看作修淨者,必須兼禪為佳,二偈或看作抑禪,是皆錯會!茲設一喻;有甲乙二人趕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勸其兼乘舟車少減勞苦。乙不識途徑,行步蹣跚,然已乘舟車矣,即無須再勸其步行,使多費力。方大居士所云禪淨雙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問:順境中隨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處境轉逆,在逆境中開葷,息持佛號,自知罪過,未知有何法補救否?(頻兆文)
答:學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經發心(世謂立志),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何可為逆境退轉?為今之計,惟有在佛前至誠懺悔,從即日起,恢復持素念佛,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問:何以西方淨土住的菩薩都是男身,如果說都因從蓮花降生而不須女身,則男身亦用不著,而菩薩無所謂男女了。(劉定熾)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對名詞,無女名即無男名矣,至於經中所說,西方現化,皆是男身,乃隨順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問:法門皆佛所說,宗派亦是祖師大德所立。為何輕視淨土「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如何解?(林夢丁)
答:此是禪家祖師,防範參禪人雜修及逗機啟悟之語,並非為輕淨土宗,蓋向上一著,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辦法,如永明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之語,豈非亦是輕禪乎?其意實不如是也。
問:生西後,乘願再來,重入娑婆,廣度眾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與一般眾生,有以異乎?(周邦道)
答:萬法唯心,遊戲人間,劇場上之悲歡離合,雖出出做得逼真,終與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問:往生極樂世界之目的,可否歸納為兩大要點:一、厭娑婆之穢,欣求極樂之淨;二、在極樂世界中,受阿彌陀佛無上功德之感召,培養善種,增強能力,以為乘願重來,度化眾生之準備。倘可如此解說,竊以為當此末法時期,對一般善男女講演,似應將第二點特別指示,庶足引人入勝,而堅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氣,因僅言第一點,恐聽者不察,誤以為過於寥廓,或近於渺茫也。(周邦道)
答:淨宗大義,本屬如此,經論不皆云乎:發菩提心,為淨業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淨宗之三重因果,解說亦極分明。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過後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說法者為契機起見,對於第一點成分,演說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論再度他人。
問:修四諦得證阿羅漢果,念阿彌陀佛可生極樂。釋尊均分別言之。經中有無比較指示之語,若有則涅槃同,而修持異。其及門弟子,何不悉去難就易?(周邦道)
答:經中處處指歸,豈非比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屬於行門,亦不能因念佛而盡廢餘法。且念佛雖易成就,卻不易信。一切眾生根性各殊,又豈可以一法強之使行,而違契機之義乎?
問:我從十年前即已篤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行住坐臥或煩惱時即默念名號,從無間斷,故雖危難或夢中驚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險如夷,夢魘魘醒,萬試萬驗。於一九四九年來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盤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時長官又不許可,故未如願。持念觀音菩薩聖號已久,須改彌陀洪名,是否有礙?依愚意仍持觀音菩薩名號如何?(丘高秀)
答:觀音與彌陀乃是一家,所辦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經中凡有苦難逼迫,教念觀音;後來求得歸宿,教念彌陀。
問:(摘錄)楞嚴文殊菩薩「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是說念佛之念性是生滅的,不能獲不生不滅的圓通果,余以為弘淨,該兼大勢至入三摩地,得無生法忍,側重生前成真才對,死後往生,與某教禱告生天,不近似嗎?又應含阿字法門,修持六度。(牛慶譽)
答:眾生多病。醫王多法,開此遮彼,有權有實,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實則法法皆通,並不逕庭,此必將淨土各經融會以後,始知其然。居士謂側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證無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萬人中幾個能證得?且淨土法門,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專重生前,是與根本教義不符,細讀有關淨土之經自知。至淨土三經之往生,實則千頭萬緒,粗說持名須得一心不亂,萬行亦須六度齊修,觀想更須依境觀成。某教真能生天與否,姑且不論,有類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為近似?至云阿字法門,未言取觀取念,未敢率答。
問:阿彌陀經義蘊第二九頁,言功一心不亂,於三摩地等之訓釋,請設喻或舉例開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維持?2何謂境轉?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缽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羅哆:能引何種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點?(大寬)
答:甲1不起分別,持其專注一境。2即境界轉變之謂。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緣。乙1、2須依「小止觀」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豈片語能道。丙得定斷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從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彌陀義蘊引上諸事,本謂繁細難到,不如持名簡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須取小止觀,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