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
東方阿閦佛─治疑
對治疑毒。禮拜此佛能令眾生菩提心堅固,不為煩惱所退動,故又稱不動如來。
手印是觸地印(鎮地印),其智為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第八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智,即顯現法界萬象原名無垢之智。
註:阿閦佛,閃字下兩"人",音ㄔㄨˋ
南方寶生佛─治貪
對治貪毒。寶生佛掌管眾生貪婪和傲慢能令眾生拋開冷漠、自以為是的態度。
禮拜寶生佛能令啟發菩提心,成就眾生所願。
手印是施與願印(勝施印),其智為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第七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具現諸法平等性智。
中央毘盧遮那佛─治瞋
對治瞋毒。禮拜毘盧遮那佛可以讓我們內財、外財俱足,前途光明遍照,又稱大日如來。
手印是說法印,其智為法界體性空。
【法界體性智】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
西方阿彌陀佛─治痴
對治癡毒。禮拜阿彌陀佛,不但加被我們此生獲得健康、長壽,將來生西方極樂世界,更能證得永恆的法身慧命。
手印是彌陀定印(禪定印),其智為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第六識從有漏轉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巧妙觀察眾生機類而自在說法之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治慢
對治慢毒。不空成就佛以本誓大慈大悲之鉤,引攝眾生,能鉤召諸佛聖智入眾生之心,並能
鉤召一切眾生入諸佛境界滋潤我們的身心,帶給眾
生毫無阻礙成就之利益。
手印是施無畏印(無畏放光印),其智為乘所作智。
【成所作智】前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智,即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
五方佛,由左至右為:南方寶生如來作與願印,東方阿 如來作觸地印,中央大日如來作智拳印,西方阿彌陀如來作禪定印,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作無畏印。五方佛的排列方式是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四周圍繞著東,南,西,北方四佛。 在金剛乘的教義中「五佛五智」的義理,強調若要即身成佛除了「持咒」與建立「曼荼羅」之外,必須具備五位禪定佛的五種智慧,這五位禪定佛就是「五方佛」,諸佛分別代表不同的智慧,這五種智慧分別克服五毒:貪,瞋,痴,慢,疑。五方佛各有各的「族系」、「膚色」、「手印」、「坐騎」、與「方位」可由附件表格中比較分析得到清楚概念。
|
密教中的五方佛,流於西藏各地,無論是西藏的寺廟、山岩雕塑、或廟宇的大型繪畫,以及許多的祭祀儀典都可以看見其蹤影,甚至包括雕刻的酥油供品。藉由觀看這些神祇,西藏人進而啟示自身追求純淨天界的潛能。五方佛各有各的淨土,並代表該族系的首領,其中包含 了五種聚合(五蘊:識蘊、色蘊、行蘊、受蘊、想蘊),五種元素(五大種:空、水、地、火、風),五個方位(中央、東、南、西、北) ,五種顏色(白、藍、黃、紅、綠),並可將五種著轉變成五種智慧(無明轉變成「大圓鏡智」,瞋恨轉變成「法界體性智」,傲慢轉變成 「平等性智」,貪慾轉變成「妙觀察智」,忌妒轉變成「成所作智」)。
‧不動佛‧
不動佛禪定坐姿,右手結觸地印,而左手平放於腿上。他是卓越的五方佛之一,是屬於來自宇宙間的佛陀(或稱為「禪定佛」,參考喇 嘛Govinda’s.Getty’s,與Bhattacharya的名詞解釋)。在只有單一神祇的曼荼羅(Mandala)中,如果主尊隸屬不動佛的族系,不動佛則位 居中央方位。而在行部、事部與瑜咖部等密續的曼荼羅中,當五方佛首次出現時不動佛則會變成位居東方,而大日如來居中央。五方佛之一 的不動佛,身主藍膚位居金剛部,可以剋除瞋毒,這是一種人類在追求證悟過程中面臨的潛在障礙,唯有他可將瞋轉化成真正的 完美智慧。同時,不動佛亦可化身成怛特羅模式的吉祥喜金(Hevajra)。須知五方佛屬於宇宙間的佛陀,而不屬於歷史佛,身上的裝扮 有別於簡單佛裝,而是配戴菩薩的寶冠瓔珞。不動佛,根據《寶積經》(Jewel Heap)經的記載,住在東部的妙喜國,同時也在《維摩詰經》(Vimalakirti)的經典中出現。據說 密勒日巴和許多偉大的名人在棄世前都住過這片淨土。在較不出色的瑜伽怛特羅中,不動佛與大日如來掉換位置,移到曼荼羅的中央,他在此代 表的是仇恨之毒變化為最終真實完美的智慧。
‧寶生如來‧
寶生如來為五方佛之一。位居南方,可以協助修行者將自傲和貪婪轉變為平等性智。身膚主黃,統領寶部。如同其他的五方佛,採金剛坐姿。辨識的手勢是與願印,右手下垂於膝前,並以掌心向外。他可以裝扮菩薩的華麗服飾,配戴瓔珞寶飾(佛部轉換成「報身」〔Sambhogakaya〕的皇室裝扮),或者是一般佛陀的僧侶袈裟。
‧大日如來‧
在五方佛的曼荼羅(mandala)之中,大日如來通常居中央位置。當他身處中央時,可以將憎惡轉化成最終完美的智慧實體(或稱法界 體性智)。根據經典記載,當大日如來位處中央時為藍膚,在東方則為白膚。法輪是他的重要象徵物,並結轉法輪印。
‧阿彌陀佛‧
觀想阿彌陀佛 積累無量善根 發菩提心 為生彼淨土而回向善根並發起誓願
阿彌陀佛的淨土稱「極樂世界」,法身為無量光、無量壽,報身為長壽佛、大悲觀音,化身為蓮花生大士。阿彌陀佛為普渡眾生,所化身之佛菩薩、無量無邊,數之不盡,所謂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一般若要往生諸佛國淨土,一定要禪定很好,或證得空性智慧,否則很難於臨終之際往生淨土,但西方極樂世界不同,眾生只要發願,一心求生彼國,稱念阿彌陀佛廣大宏名,並以大乘菩提心將一切善行迴向,必能往生極樂淨土。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佛是北方佛和代表妒忌變化為驚人的成所作智的業部的超絕之主,他實際實現另外四位超絕佛陀的所有智慧。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藏密白玉佛學總會
------------------------------------------------------------------------------------------------------
簡介五方佛
以前筆者和其他人一樣,不明白「五方佛」是什麼,後來在一些介紹「密教」的書籍中,看到五方佛的介紹,或者佛學概論中,將「五方佛」列入密教,筆者便以為「五方佛」好像是屬於「密教」或「密宗」(就好像蓮花生大士被歸於「藏密」)。一般密宗道場也會供奉五方佛。
但後來在佛教課誦本中竟也看到了禮敬五方佛的儀軌,在有些介紹中國佛寺的書中較具規模的佛寺(包含了四大天王殿,左鐘樓,大雄寶殿,毗盧殿,同時也有彌陀殿,觀音圓通寶殿,地藏殿,藥師殿等),毗盧殿也供奉了「五方佛」(如大陸北京潭柘寺)。筆者不禁認為,「五方佛」(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應該是「顯密」共尊,而非只屬於密教。
五方佛的心
一.阿閦佛:光明巍巍,如大地不動,能平伏任何紛爭,無有憂煩。有如初起的朝陽充滿活力,在巍巍光明中,給予無限生機。因其心願,永不瞋怒,對於各種爭端,永遠帶著活力面對,並以各種方便解決爭端。爭鬥、瞋怒,無名火,憤恨所引起的憂煩可得以平息。
二.寶生佛:所願皆予滿足,安撫憂煩之心。面對乏少的困頓,永遠帶著滿足一切願望的心。眾生常有所欠缺,如飲食,醫藥,財富、珍寶、法器,甚至七寶如意寶,沒有不是寶生佛滿願的範圍。
三.無量壽佛:安撫對死亡的恐懼,可以壽命無量,永享極樂。因眾生貪執生死,畏懼死亡,生命無所歸宿,故無量壽佛創造極樂淨土,積極接引眾生,安穩眾生並得快樂,無須畏懼死亡。大光明的照耀也可免除死亡的痛苦、再落輪迴。
四.不空成就佛:去除人執、我執、法執。極力幫助眾生去除各種執著,如貪著世間的人執,執著固有習氣的我執,永住空性的空執,偏執佛法的法執。像行雲流水活潑無執,雖如水之靜謐,但要像活水是流動的。
五.大日如來:普照世間、出世間。含攝以上四種的心,以無量光明普照世間和出世間,含攝「空法」和「相法」空相不二,入世出世皆平等對待。像太陽時時普照宇宙萬事萬物。
肆、五方佛和世間的關係
毗盧遮那佛和五方佛有什麼關係?如何知道五方佛的光明呢?五方佛與人身有何關係呢?修行者如何調整心態來效法五方佛呢?什麼是「五方佛壇城」呢?
由於五方佛不似觀世音菩薩這麼親近世間眾生,所以也比較難於了解五方佛和世間的觀係,筆者試著從幾個角度看這些問題,僅供參考。
一.五方佛是毗盧遮那佛在世間的變現身像
遍滿虛空無相的法身佛,又稱「毗盧遮那佛」,不易為人覺知,故在世間有變現的身相,即「五方佛」,除了「中央大日如來」是毗盧遮那佛「本體」表現出來的「外相」(即毗盧遮那佛是無相的體,五方佛的大日如來是本體的外相,兩者一體兩面),同時再由中央大日如來的相分出四方四尊佛的相。以圖表示如右。「五方佛」完全由毗盧遮那佛含攝其中。
這種「從空生相」的關係,可由毗盧遮那佛的「空」含攝「五方佛」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的「相」表現出來。一般所謂「大日如來就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分出四方如來」觀念上沒有錯,但結果知道毗盧遮那佛是「本體」,大日如來與其他四方如來的「五方佛」是「相」,「相」是由「本體」而來,「體相」之間的關係就更清楚了,所以才說「五方佛」是毗盧遮那佛在世間的變現身像。
二.隨時隨地皆有五方佛的照拂
或許有些人覺得修行層次高或者福報夠,才能得到五方佛的照拂,難道我們層次低、業障重就無此福報得到五方佛的加持嗎?
從毗盧遮那佛生出五方佛的相,有無量光明,而且時時在世間大放光明,不管是草木含靈、飛禽走獸或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各界皆有五方佛光明的照拂,這也是普照世間出世間的本意。
但由於眾生心境污濁,業障無明障蔽自性,故不太能體會到五方佛的光明。(五方佛的光明也照耀到地獄道的眾生,但地獄道眾生的心,業障深重阻隔了光明。)如果自身業障減少,才能慢慢體會到五方佛的光明,若有「明心現性」的機會,就會進一步體會光明。若能去除種種無明,光明將會漸漸增強,大概唯有成佛才能完全體會五方佛無礙光明吧!在十法界內任何地方皆有五方佛光明時時照拂著。
三.人身本具有五方佛的特質
或許有些人認為,五方佛層次太高,離我們很遠,感覺比不上菩薩親近,或者無法和五方佛相應。人身本具佛性,在人身上也會具有五方佛的特質。例如有時候也會調息別人的紛爭,不會有瞋怒的心;有時候也會有幫助別人滿足其願的心;有時候也會安撫別人,免於恐懼的心;有時候也會努力去除固執,並助人去除固執的心;有時候也會希望自己如明燈照亮黑暗。
人人皆可為大日如來,這種觀念可讓修行者生起回歸法性的希望,也就是皆可以回到「毗盧性海」。
四.五方佛和修行者的關係
具有五方佛因緣的修行者或許會問?如何調整心態與五方佛相應呢?如何效法五方佛的願呢?
不管修五方佛的那一尊,心態上仍應以大日如來與五方佛為依歸(而不是只有單一尊為依歸),然後再依心的狀態相應五方佛的某尊。五方佛的光明便可透過修行者散到人間其他人,換句話說,在人間多一位修五方佛的修行人,人間五方佛的光明就多一分。
(一)如修阿閦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阿閦佛平息世間一切紛爭的心,必能漸漸與阿閦佛相應,不僅能平息自己的心,進而將阿閦佛的光明散到人間平息世間一切紛爭。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平息世間出世間一切紛爭,修行者便與阿閦佛相應,得自阿閦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阿閦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二)如修寶生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寶生佛滿足世間眾生一切所願,必能漸漸與寶生佛相應,不僅能滿足自己所願,進而將寶生佛的光明散到人間滿足世間一切所願。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滿足世間出世間一切所願,修行者便與寶生佛相應,得自寶生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寶生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三)如修無量壽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無量壽佛免除世間一切死亡恐懼的心,必能漸漸與無量壽佛相應,不僅能免除自己的心,進而將無量壽佛的光明散到人間免除世間一切死亡恐懼。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免除世間出世間一切死亡恐懼,修行者便與無量壽佛相應,得自無量壽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無量壽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四)如修不空成就佛的修行者,心中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然後效法不空成就佛消除世間一切執著的心,必能漸漸與不空成就佛相應,不僅能消除自己的心,進而將不空成就佛的光明散到人間消除世間一切執著。如果心中能放出光明,普照世間出世間,消除世間出世間一切執著,修行者便與不空成就佛相應,得自不空成就佛的加持護念,當下便可說是不空成就佛的化身(當然,相法也必須成就才算)。
(五)修大日如來的修行者也一樣先皈依大日如來的五方佛,效法大日如來含攝以上四種心,普照世間出世間要使自己以上四種問題解決,也要令人間眾生這些問題能解決,更進一步能以「空法」「相法」來普照世間出世間,修行者便與大日如來相應,得自大日如來的加持護念,當下便是大日如來化身。
以上是心態上的調整,還要配合實修實證。
五.五方佛壇城
在密宗「金剛部曼荼羅」中間只有五方佛的部分,稱為「五方佛壇城」(包含了五方佛身旁的四菩薩、蓮華座、寶蓋)。「曼陀羅」即「壇城」,也就是「道場」之意。目前筆者所知佛寺中,只有西藏桑耶寺的五方佛最能表現「五方佛壇城」的特色。人身因含有五方佛的特質,所以修行者內心都包含「五方佛壇城」。不過因業力、願力的因素,「自心的五方佛壇城」便難顯現,光明也難於展現。如果內心足夠清淨,心力也夠,「即心是道場」,就能呈現「五方佛壇城」。
五、禮敬中央大日如來、禮敬五方佛
當在佛寺,面向五方佛時,內心生起了恭敬之心,生命中受大日如來和五方佛的光明照耀,內心無比的感激。雖然以前不識,但是生命時時受五方佛的滋潤,而且以後也將匯歸於毗盧遮那佛的毗盧性海,這應該是佛弟子學佛的方向。
將來在藥師山供奉五方佛,佛弟子頂禮五方佛的同時,請效法五方佛發出同樣的心願。
一.南無中央大日如來,弟子願效法大日如來普照世間出世間。
二.南無東方阿閦佛,弟子願效法阿閦佛,平息世間一切紛爭。
三.南無南方寶生佛,弟子願效法寶生佛,滿足世間眾生一切所願。
四.南無西方無量壽佛,弟子願效法無量壽佛,免除世間一切死亡恐懼。
五.南無北方不空成就佛,弟子願效法不空成就佛,消除世間眾生一切執著。
南無中央大日如來
南無五方佛
留言列表